搜索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6|回复: 20
收起左侧

[上海风情] 外滩源和徐家汇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7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占地16.4公顷。区域内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我国近、现代的金融业和贸易业均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现存有15幢优秀历史建筑和一批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19:38 编辑

图像1338.jpg 光陆大楼,位于浙江苏州河畔乍浦路桥南堍的黄浦区虎丘路146号。1928年落成,底部曾为光陆大戏院,上层为办公用房和公寓。该楼由匈牙利籍建筑师鸿达设计,占地面积92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129平方米。大楼主要部分高8层,部分区域高6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扇形,顶部设有一座塔楼,建筑整体为装饰艺术风格。光陆大戏院占据底部的两层,共有730个坐席,两侧设有包厢。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19:39 编辑

广学大楼位于虎丘路128号。1933年建成。占地面积613平方米,建筑面积4089平方米。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坐西朝东。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深褐色面砖饰面,以锐角状竖线条作装饰,出女儿墙收头。入口处第二层至第八层有一通贯各层的实墙面,中间为拱形。原为英国长老所创文化团体广学会会所。
图像133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19:40 编辑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是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于1931年—1932年在浙江虎丘路20号建造的一幢5层大楼。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成立于1857年,是英国侨民在浙江建立的一个重要文化机构,主要从事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的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1871年花费3000两白银在上圆明园路建造了会所。1931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筹集到16万两白银,拆屋重建,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到1932年建成五层的新会所大厦,属于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立面竖向构图明显。顶部、阳台和铁门采用了中国传统图案进行装饰,最特别的是设计了八卦窗。经过陈列布置,到1933年11月15日正式开放。其中底层为伍连德讲堂(演讲厅),二楼、三楼开设图书馆,四楼、五楼为博物院陈列室,四楼陈列自然标本,五楼陈列中国历史文物。
图像134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19:43 编辑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外滩)位于外滩33号,是浙江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建成时间为1873年。建筑风格属于19世纪流行的殖民地式样,四坡顶,2层均有券廊,砖木结构。1843年11月8日,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浙江,先在县城内租屋办公。1849年在现址建成领事馆。1870年12月24日被一场大火烧毁。1872年6月1日开始重建,1873年完工。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占地最初有126亩,后来仍有38559平方米(58亩),是外滩唯一拥有大片花园绿地的建筑。
图像134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19:44 编辑

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展水上运动的地方。 1849年外国侨民就在外滩黄浦江上组织了首次划船比赛。1860年,西方侨民在苏州河沿岸建立“划船总会”。 1903年,英人在外白渡桥西端建造划船俱乐部。与英国领事馆、新天恩堂、外白渡桥是外滩同期最早的建筑物。因内部设有游泳池,因而是浙江最早的室内泳池。解放初,陈毅市长多次在此活动。
图像134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19:45 编辑

新天安堂(Union Church)是中国上海一座已经废弃多年的老教堂,由旅沪英国侨民建于19世纪,在租界时期,该教堂是与圣三一堂齐名的旅沪外侨宗教与社交生活中心,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新天安堂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南苏州路107号。与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相邻。这里是上海租界乃至浙江近代城市发展的起点。1949年以后,英国侨民撤出上海,这座礼拜堂被人民政府没收,钟楼上部的尖塔和西侧的礼拜堂被拆除,钟楼改为浙江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照明灯具厂将教堂内部分成三层。新天安堂的设计师是英国建筑师道达尔(W.M.Dowdall),是当时上海极少数拥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会员身份的正规建筑师之一。他为教堂确定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复兴式,在中部设计了一座高达33米的钟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在其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礼拜堂,因此教堂的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教堂的外墙系青砖和红砖相间砌筑。大事记
1890年,第二届在华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天安堂是大会会场。
1900年9月28日,丁韪良在上海新天安堂发表演说。
1907年,第三届在华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天安堂是大会会场之一 。
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上海新天安堂演讲。
位于山东路仁济医院旁的天安堂则是一座面向华人的教堂,由伦敦会差会创设,后来在20世纪与国内其他伦敦会教堂一同加入中华基督教会,结束于1958年。
图像134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19:47 编辑

圆明园路街景。这里有安培洋行,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兰心大楼,真光大楼等多处近代优秀建筑。
图像134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19:49 编辑

中午在附近小马路找了一家小餐馆,匆匆吃了点,登上车,来到下一景点——徐家汇源。
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晚明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在此建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逝世后即安葬于此,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处肇嘉浜与法华泾两水会合处,故得名“徐家汇”。1847年,天主教江南教区在本地建耶稣会会院,聚承徐光启、利玛窦开创的“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事业。此后,一系列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出版、慈善和宗教机构次第兴建。二十世纪初,徐家汇已具规模,成为文汇重镇。
图像13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19:52 编辑

光启公园内的这栋老房子叫做“南春华堂”,虽然有500多年的历史,却是正宗的“外来户”。2005年,出于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目的,南春华堂从原址梅陇迁移到光启公园,与徐光启墓“做伴”,原放置在光启幕前的徐光启雕像也移到院内。
南春华堂可谓明代建筑典范,厅堂以明式家具布置,按照徐光启旧居摆设陈列,古意盎然。正厅中央高悬一块牌匾,上书“后乐堂”三字,得自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边的抱柱联“虔信天学泛爱众人富国利民树贤范,深研博物躬行农政学贯中西创伟功”,是徐光启逝世350周年时,著名书法家戚叔玉撰写的。徐光启纪念馆,由照壁、碑廊、厢房、厅堂等部分组成,分为四大陈列:徐光启平生、《农政全书》与《几何原本》、《崇祯历书》与《徐氏庖言》以及徐光启与上海。
图像135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20:00 编辑

徐光启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光启公园内。原墓地占地20亩,共有10个墓穴,葬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是四个孙子夫妇。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马、华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额题“文武元勋”;右题“熙朝元辅”,左题“王佐儒宗”,正中额下题:“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阙”。石牌坊镌有对联,上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
图像135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20:01 编辑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尖顶。高50米。大堂内圣母抱小耶稣像立祭台之巅,俯视全堂,为整座教堂之中心。它座西朝东,平面呈十字形,是一座仿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红色的砖墙,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顶,两座钟楼,南北对峙,高耸入云。徐家汇天主教堂以其规模巨大、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在当时被誉为上海的第一建筑。是上海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其正式名称为:圣伊纳爵主教座堂,是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府所在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
图像135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20:03 编辑

徐家汇天主堂内景
图像135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20:04 编辑

徐家汇藏书楼是中国一所教会图书馆。全称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又称汇堂石室。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建修书室,收藏中西书籍。后经1860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早期的徐家汇藏书楼由西方教会神甫任主管。辛亥革命后才有中国人参与领导,到1949年共有3任主管,其中以徐宗泽在职时间最长(1920~1947)。他注重对中国地方志的搜集,并主持编制了徐家汇藏书楼的藏书目录──《汇堂石室书目》。
图像135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汽嘉定 于 2013-4-7 20:04 编辑

徐家汇观象台创始于清同治十一年七月,(1872年)由法国高镐鼎司铎发起。1872年2月开始正式记录,旧台在肇嘉浜畔,只是平房数间,十分简陋。后因气象事业发展迅速,遂于1899年在光启墓东首辟地建起新台,1901年建成旧台迁入新址工作.是一座英国风格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该建筑外立面为灰色水砖墙、圆拱券窗,窗框和窗下装饰采用红砖,局部墙身饰有齿形,部分窗框由红砖砌筑成隅石状。平台及室外楼梯采用古典式宝瓶状栏杆。徐家汇观象台被国际天文协会确定为标准时计处后,两次参加了国际经度预测任务,成为重力加速度的基准点,连同巴黎和旧金山共同成为世界上三大基准点。
图像135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沪ICP备07025636号   

GMT+8, 2014-8-5 11:12 , Processed in 0.1293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Metrofans © 2006-2014

本页面由 Comsenz Discuz 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