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ppy
收起左侧

[上海风情] 城市篇(一):苏州河、两湾城和梦清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新路向南到底,就是光复西路,就是苏州河,
DSC00766.JPG
DSC0076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这一地区总称为“三湾一弄”:朱家湾、潭子湾、潘家湾和药水弄。
这是《普陀区志》地图上的“三湾一弄”地区,
00001379.jpg
发表于 2013-3-10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贴,期待后续!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河曲曲折折,在这里形成了四个湾:(上海对河流的转弯处命名的习惯是,凸出的一边称为嘴,凹进去的一边称为湾),
苏州河,即吴凇江的下游。

吴凇江,古名吴江、松江。因为从吴江至松江,故元代以后多写作吴淞江。根据资料,吴淞江古代东流入海。吴淞江的最大问题是长江水在吴淞江随潮水逆流而上,泥沙在吴凇江不断沉积,使得河道越来越变狭窄,并不断淤塞。治理吴凇江,采用的疏浚方法有原道疏浚,有截湾取直新开河道,还有置建水闸等。几百年中,吴凇江多次改道。原有古吴凇江被称为旧江,后用谐音称为虬江。虬江一直是上海县与嘉定、宝山县之间的界河。

所以从变狭窄的虬江的走向,可以基本确定古吴凇江的走向。

在“三湾一弄”地区,虬江与苏州河比较接近,其中潭子江、潭子湾,就是虬江(古吴凇江)的一段。

1932年上海北部近郊图上的虬江(包括已填筑的虬江路)
1932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1936年上海交通总图上虬江的大致走向(深蓝线),
1936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湾一弄”,是老上海记忆犹深的地名,它是“棚户区”的代名词。

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起,在黄浦江两岸各码头,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棚户,居民多是码头工人。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些工业区附近的荒地、废墟、坟场上,包括苏州河两岸和其他河沟旁,也相继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棚户区。
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后,从小沙渡(现西康路桥)到西藏路桥的苏州河是界河,浜南是公共租界西区,浜北是中国地界。

公共租界西区图,
1929年.jpg
参与讨论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七条底线”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外企业家纷纷在公共租界西区的北部及苏州河两岸投资建厂、仓库、码头。这里形成了沪西工业区,有纺织厂、面粉厂、药水厂等
这是1940年这一地区平面图,
1940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八十年代末,普陀区这一地区的工厂分布图,
0000138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人大都是中国各地的失地农民,聚集在工厂周围,大致按同乡、同族、同厂的关系相聚一起。“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爆发后,大批流离失所的难民也纷纷涌入这里,
“八一三”战役时,随着日军占领范围不断扩大,失去家园的吴淞、宝山、真如、桃浦、南市等地的居民纷纷加入逃难行列。仅“八一三”当日,就有6万难民涌入租界,租界当局考虑到安全问题,封锁了苏州河的大部分桥梁,并在租界沿线布置了铁丝网等障碍物。没有能进入租界的难民就在苏州河北这块土地上搭建棚屋,形成了潭子湾等大片棚户集聚点。
214.jpg
21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前“三湾一弄” 棚户区,许多住处是用毛竹和茅草搭成的棚舍,七八尺见方,低头进屋,房潮地湿,一关门只有从缝隙或屋顶破洞中射进点亮光,连水电等最起码的生活设施都没有。被称为滚地龙。
棚户区中没有下水道,每逢下雨,道路积水泥泞难走。只有几个收费的合用自来水龙头,洗衣、刷马桶都是苏州河水。到处是垃圾堆、臭水坑,疫病时常发生,火灾频频,还有流氓恶霸危及邻里。
208.jpg
207.jpg
20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也有部分工厂出资建造租给工人的简陋平民村,1948年上海地图上朱家湾附近的平民村
209.jpg
DSC025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年代前和迁拆时原平民村住宅
216.jpg
2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后,“三湾一弄”地区消灭了滚地龙,居民居住通过自建公助,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但危、棚、简屋集中,脏、乱、差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215.jpg
21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迁拆前的朱家湾地区,
218.jpg
2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河最西边一个湾南岸(现镇坪路桥南堍一带)旧称“药水弄”,这“药水”并不是医用药水,而是硫碱类的化工制品。
早在1860年英商立德洋行在新闸桥建有“药水厂”,1875年改组为 “江苏药水厂”,生产酸碱,熔炼金银,兼制肥皂。这家化工厂对当时城市环境已有危害。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时,江苏药水厂乘机将厂址迁到了小沙渡西的一个石灰窑址,于是这里临江的地方集中了药水厂、砖瓦厂、石灰窑,附近则是工人搭建的棚户,环境十分恶劣。
“药水弄”是指原来的小沙渡路(西康路)1371弄、1501弄,后来泛指西康路以西,长寿路以北至苏州河的一大片地区,
老地图上苏州河边的“江苏药水厂”
20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全站热点上一条 /2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沪ICP备07025636号   

GMT+8, 2015-5-25 03:58 , Processed in 0.05729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Metrofans © 2006-2014

本页面由 Comsenz Discuz 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