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ppy
收起左侧

[上海风情] 郊游篇三十九:曾经的海防军事要塞—南汇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夜,倭寇又前来偷袭,一倭寇已爬上城墙,刚好被巡夜的李府察觉,乘敌不备上前一刀斩杀,随即唤起士丁,展开激战,倭寇丢下一些尸体逃窜。第三天,倭寇又攻城,李府开城迎敌,斩杀倭寇2人,倭寇佯退,李府追敌时中埋伏,李府父子及部分士兵中箭牺牲。
708.jpg
709.jpg
710.jpg
7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次年三月,倭寇又攻南汇城。守城哨官李忝(李府侄儿),17岁,乳名三郎,为报亲人和乡亲之仇,开城迎敌,连斩3敌,逼使倭寇逃窜。是夜,倭寇又来偷袭,被李忝发觉,手起刀落,斩敌于城墙上,随即又见敌登云梯而上,急中生智,推倒城垛,使敌堕身城下。第二天,倭寇又强攻,李忝组织守城士兵展开城上攻击,伤敌无数。倭寇设谋,故意在城下齐呼“谁是李三郎,敢站出来吗?”三郎中计,挺身而立;“三郎在此……”,敌暗中用鸟铳集注而发,三郎中弹死于城上。守城将士悲愤异常,一战士悲愤填膺登上城墙高呼:“三郎在此!”使敌人将信将疑,不敢恋战而逃窜。人们为纪念李府、李香、李三郎等3位抗倭英雄,在南汇城东门建造了一座“李将军忠勇祠”。
712.jpg
715.jpg
704.jpg
71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py 于 2012-8-9 19:39 编辑

明嘉靖年间,为了抵抗倭寇,原来没有建城的上海县也在三个月内筑成了上海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南汇千户所管辖下的八团镇也建了川沙城堡(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305.jpg
30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此同时,还沿老护塘的东侧再开凿一河道,称为御寇河,以阻挡倭寇的入侵。外濠北起九团黄家湾,沿捍海塘外侧一直向南90余里,南至一团,濠阔四丈,深一丈五尺。每团设吊桥一座,民众可自由出入。官军嘹望,若有贼侵,立即拉起吊桥,据塘而守。桥边都建窝铺三间,为乡兵住宿守嘹之所。
30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地图上老护塘两侧的运盐河和御寇河,
30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万历十年(1582年)海溢,潮过捍海塘(老护塘)丈余,漂没人畜无算。万历十二年(1584年)由上海知县颜洪范主持在老护塘外部分段修筑新堤塘,高厚与老护塘同。后人相对于里护塘又称外捍海塘或小护塘,长15公里。
明上海县全境图中,老护塘东侧,有了一条新的堤塘,从图上也可以看出,由于海岸线向前推进,原来的盐场也开始从老护塘内搬至老护塘外,所以盐场应该是“小护塘”修建的主力。
DSC04260.jpg
参与讨论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七条底线”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该塘建成后,常受潮灾侵蚀,历经多次修筑。清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以苏松常所属县地广、赋重、讼繁为由,请以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的十三州县各分为二。得朝廷指示依议。
故清雍正三年(1725年),上海县析东南长人乡大部(十七保、十九保、二十保的全部、十六保和二十一保的部分)和下沙盐场地9个团置南汇县,(注:长人乡还有十八保、十六保大部和二十一保小部分在黄浦江西岸留在上海县。松江府共4县,华亭县析奉贤县、娄县析金山县、青浦县析福泉县)。

这是示意图
1731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境内已经有新场、周浦等大镇,但毕竟这里有明代所建的南汇嘴城堡,且老护塘内为长人乡,老护塘外为盐场,为便于管理,故选择南汇为县城,县名也称为南汇。
DSC0859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南汇县范围示意图,
1736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汇正式建县后,县署设在城内西北隅,南汇城易名为城厢镇。
南汇古城是方城,先后有11次修缮记录。方城城高7.3米、墙基8米、顶宽3.5米。方城周长3.4公里,方城东有“观海”、南有“迎熏”、西有“听潮”、北有“拱极”4个城门。4个城门上设有鼓楼。城上设有炮台16座,箭楼40座,雉堞1999座,作为屯兵和作战之用。环城50米外,有27米宽护塘港环绕。4个城设4座吊桥,东门设里外两座。通往城里的河道上设立了两座水关,东南为“靖海”,西北为“通海”。 南汇县城图,南汇县署图(比较模糊)。
101.jpg
1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py 于 2012-8-8 19:30 编辑

雍正元年的新科进士钦琏被遴选为南汇首任知县,
钦琏,字幼畹,浙江长兴人。雍正四年(1726年)到任。
上任后,特别重视兴修水利、开辟耕地等政事。由于浦东处于东海滩涂边,当时,筑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外捍海塘,塘身低矮,千疮百孔,大潮大灾,小潮小灾,民不聊生。钦琏知县视察外塘险情之后,屡屡上书清庭请修海堤,然而不合上意,故在位9个月即被去职。钦琏在职时,还开始主持编修南汇县第一部志书:《分建南汇县志》。
DSC0859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钦琏离任后还能负责地完成志书,回乡旅邸中还对未定志稿“重加校”。在《分建南汇县志》序中他写道:“志为一邑之记载,凡政事之所出,皆于是乎征。且在创始,前无所因,后将何考?此长民者之责也。余首宰于此,虽去矣,乌始事而中辍哉?”于是,“乃约一二老友,裹粮载笔,泛舟申浦(黄浦江),重游治所(南汇城),遍询父老,印证稿本”,删芜补阙,正讹核实,终成《分建南汇县志》。
DSC0860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十六日黎明,潮水冲破小护塘,又冲过老护塘,决堤二十余里,造成特大灾害。

灾情告急,直至清廷。即调钦琏重任南汇知县,并命令钦琏修筑已坍毁的外捍海塘。

钦琏重新上任,他救灾心切,急趋灾区踏勘抚恤。修筑外捍海塘的工程就在雍正十一年开始,塘址在老护塘以东三四里左右,小护塘废坍的原地,南自南汇五墩咸水庙起,北至黄家湾,全长90余里。钦琏亲驻工地,日夜不息参与并指挥筑塘工程。发动百姓,“以工代账”参与筑塘,民间盛传当年盛况是:工地上“千夫云集”、“奋力争先”,连老年妇也都以衣兜土,竭尽全力参与。如此,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七月,巍然百里海塘宣告竣工,成为浦东坚固的捍海屏障。后来,人们为了怀念钦琏之德,颂称这条外捍海塘为“钦公塘”

浦东成陆图中的里护塘和钦公塘的位置走向,
DSC0857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汇县全境图、水利图上的钦公塘,
DSC04199.jpg
DSC042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塘身处于一团至九团地,相传每团都建钦公庙或钦公祠。在蔡路青墩北(八团六甲)的龙王庙,有钦琏塑像,辟祠祭祀。
310.jpg
30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全站热点上一条 /2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沪ICP备07025636号   

GMT+8, 2015-4-24 12:41 , Processed in 0.07164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Metrofans © 2006-2014

本页面由 Comsenz Discuz 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