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ppy
收起左侧

[其他讨论] 站名篇:9号线打浦桥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5月,上海市军管会签署的接管时称“卢家湾区”。1950年6月成立区府后称为卢湾区。
1952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1956年,原嵩山区的大部分并入卢湾区。基本确定了现在卢湾区的范围。(后还有邑庙区部分并入)
1956年_2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卢湾区地图
11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追溯到古代,这里最早的记载是南宋。据《绍熙云间志。乡里》(绍熙:南宋年号1190~1194年,当时为华亭县)记载有:高昌乡,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九保、十五村,管里四:高昌、盘龙、横塘、三林。

当时高昌乡很大,意思是由四个里(相当于集镇)来管理9保、十五村。高昌即高昌庙,后来的江南造船厂处,在《上海县续志》“元以前沿革图”上标有当时的村有:梅香村、承福村、通济村、龙华村、淡井村、永泉村等

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龙华的地名。据考证,永泉即涌泉,也就是现在的静安寺。

而淡井村就在打浦桥北一里路处。
112.jpg
DSC0555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淡井村建有淡井庙(位置在永嘉路12号)。上海过去有句俗谚:“先有淡井庙,后有上海城”。

淡井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海城市地区的“根”。

据记载:由于宋代这里靠海,要打出一口淡水井,颇费精力,后终于在这里觅得了淡水井源,井周围就有了居民落户,才有了淡井村。百姓为感水井滋养之恩,在此修建淡井庙。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淡井村可以说是有历史记载的中心城区内的最早的村落。

这是清嘉庆《上海县志》“上海县全境图”中的淡井庙
DSC0305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设上海镇,从华亭县远道而来的华亭的“城隍老爷”被抬着来到这里巡查,夜宿于此,此庙就被视作是华亭县城隍在上海镇的“行殿”。
00002642.jpg
参与讨论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七条底线”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在淡井村设淡井急递铺。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立县。淡井急递铺为上海县三个急递铺之一。

1373年,秦裕伯死后,被朱元璋敕封为上海城隍,上海城隍秦裕伯即被供奉于此,此淡井庙升为上海县的城隍庙。

一直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上海城隍由当时的知县张守约移建于现今的城隍庙址。而淡井庙则改为佛寺。

故而,在民国时期,淡井庙曾被评为“上海第一古迹”。

这是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6年)“上海县地理图”上的城隍庙(已经迁走)
23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淡井庙改为佛寺后,先为剃度派传承,清康雍年间传曹洞宗,该宗第35世传人巨川,为第一代住持。庙门原有“宋建淡井庙”石匾。明、清以来,庙容时有兴废。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前殿。

民国3年(1914年)此地划入了法租界,在1927年由英国冒险家、跑马总会董事马立斯出资建造的英国庄园式别墅时,将“淡井庙”部分地块圈入内(现为瑞金宾馆1号楼)。

淡井庙其余部分,在民国21年(1932年)重建后殿,因故未竣。民国26年(1937年)黄金荣、杜月笙等助成。民国28年(1939年),翻建加高前殿后又续建。后殿为宫殿式木结构两层楼房。中有天井,两旁圆形拱门左右上刻“珠林”、“金地”,庙内有自求堂。

庙内原有清乾隆年间重修“明待诏秦裕伯之墓”及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县出土的“保护秦少游墓地”碑石1方。

其实庙后的墓经考证为秦知柔墓。1株古银杏为墓前旧物,解放前已枯,60年代除去。

”完成重建后的淡井庙,占地4.67亩,跨今永嘉路南北,其后殿为宫殿式木结构两层楼房。中有天井,两旁圆形拱门左右上刻“珠林”、“金地”。
41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1955年,庙堂建筑被华侨胶木厂使用,后来大部分又被用作学校(即瑞南小学,俗称为“淡井庙小学”)。
这是瑞南小学1993年的校门(瑞南小学70年代校友回母校时拍摄)
4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1993年瑞南小学当时的内景
414.jpg
408.jpg
40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大革命”中,淡井庙除大佛像等由上海市佛教协会收管外,殿房全部改建。前殿改为上海华侨电子电器厂压机车间;后殿为区淮海少年之家;楼上住居民。
404.jpg
40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97年初,这里土地批租,庙址被全部拆除。这座上海最早的城隍庙从此消失。上海城隍秦裕伯和他的祖父秦知柔

秦裕伯(1295_1373)字景容,为著名北宋词人秦观之后裔八世孙。南宋咸淳年间,兵慌马乱,秦裕伯的祖父辈(即秦观之后裔六世孙)家族弟兄秦知柔、秦知刚、秦知微等由扬州渡江南下避乱。后来,秦知立定居趙屯村,秦知微定居九团,秦知柔定居闸港(今属上海县),各自兴家立业,成为后来的望族。

秦知柔定居上海后,浙东宣慰使费袞见其出身名门,精通儒学、音律,将他举荐给朝廷,任命为浙江行中书省宣使。秦知柔生二子:秦良显、秦良颢。
这是秦知柔像
4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秦裕伯的父亲秦良颢字信甫,任国子监学录。因此,秦裕伯有缘进国子监深造。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四十九岁的秦裕伯考中进士,任命为湖广行中书省照磨,六年后,提升为山东高密县尹。明清两代所修的高密县志都有记载,两年多时间,做了不少实事,政绩卓著,很受百姓拥载,离任时,百姓欲留任而不能,颂其勤政爱民之功德,请人铭文详其事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立碑纪念。
秦裕伯调离高密就任福建行省郎中,时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避兵乱,秦裕伯弃官回籍寓居扬州。复回上海时,不久母亲唐氏病逝,便居家为母守孝。时逢张士诚渡江攻下常熟、湖州、松江和常州等地后,定都平江(江苏苏州),派人到浦东请秦裕伯到苏州做官、被秦裕伯婉言谢绝。
后朱元璋也要秦裕伯出山任职,他以母丧守制未满而推脱。第二年,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再次令中书省征召秦裕伯,秦裕伯称病固辞,朱元璋龙颜大怒,下了一道颇俱威慑性的手谕:“海滨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明通鉴] 卷三254页)。言外之意,如果秦裕伯再不从命,必定招致杀身之祸。接到朱元璋手书,秦裕伯“涕泪横流,不得已偕使入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与御史中丞刘基同为京畿主考官。后来,又被任命陇州知州,已年逾古稀的秦裕伯不得已上书告老还乡,此次有幸得到皇上恩准。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二十日,秦裕伯病逝于上海家中,葬于父秦良颢墓旁(浦东陈行题桥长寿里)。
秦裕伯生有一子名秦世隆,早年夭折。上海大多‘城隍爷的子孙’是秦裕伯的伯父秦良显的后裔。朱元璋得知秦裕伯死讯,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吾土”。即敕封为上海城隍神,追赠他“显佑伯”。由是,上海秦氏大多自称是城隍爷的子孙,城隍神(秦裕伯)显灵,在清代应宝时修的《上海县志]》等处皆有记载。
关于秦裕伯,本人在“站名篇:8号线浦江镇站”也有介绍
上海城隍秦裕伯
DSC0203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淡井庙小学一墙之隔的瑞金宾馆
这是瑞金宾馆1号楼
位于瑞金二路18号,花园式洋房,占地面积77212平方米,建筑面积9855平方米。砖木结构,高二层,英国古典式府邸。红瓦四坡屋顶、屋顶矗有长方形壁炉用烟囱。清水红砖墙面,转角设隅石,前后入口用塔司干式双柱柱廊,山墙及2层部分露深色木构架,檐口、窗框及阳台栏杆等用细石作简洁的古典装饰。内部装饰高雅华贵,门厅地面铺设方形绿色石砖,四周墙壁均由红色木板相嵌而成,屋顶居中近楼梯处有悬有古典特色的金属吊灯。全木结构楼梯,2层有壁炉。建于20世纪20年代,前身是旧上海跑马场老板马立斯(英商)的独立式花园住宅。1945年后成为励志杜总部。宋美龄女士曾在这里下榻。为上海市第一批市优秀历史建筑。
70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瑞金宾馆4号楼
瑞金宾馆4号楼位于瑞金二路118号,北临复兴中路。占地面积77212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原为三井洋行大班住宅。砖木结构,1924年竣工。法国古典式花园住宅。南立面为连续券柱廊,3层退为平台;东入口可通轿车的拱券门廊,旁有一穹顶塔楼;清水红砖外墙,墙角作通长护坡状壁柱;孟莎式红瓦屋顶。为上海市第三批市优秀历史建筑。
70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全站热点上一条 /2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沪ICP备07025636号   

GMT+8, 2015-4-24 11:02 , Processed in 0.06070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Metrofans © 2006-2014

本页面由 Comsenz Discuz 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